【物流学术年会展播】绿色可持续物流与ESG管理专题分论坛
来源: 时间:2024/12/9 12:56:56 作者:

2024年(第二十三次)中国物流学术年会绿色可持续物流与ESG管理专题分论坛于2024年11月17日在廊坊举行。论坛由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教授、博导、中国物流学会兼职副会长、ISO/TC297国内召集人兼专家组组长郝皓主持,邀请了京东物流低碳产品战略专家王秭博士等5位嘉宾进行主题分享。主要内容如下:

一、王秭 博士、京东物流低碳产品战略专家

演讲题目:价值链脱碳:从数据管理到数据治理

(一)碳不可逆问题的技术阐述

王秭首先从技术层面深入阐述了碳不可逆的问题。她指出,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碳排放已经成为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问题。而物流行业作为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大户,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减少碳排放,实现碳的不可逆转化。她以京东为例,介绍了京东物流在碳不可逆方面所采取的技术措施,如采用新能源物流车、推广绿色包装、优化物流配送路线等。这些措施不仅减少了碳排放,还提高了物流效率,降低了物流成本。

(二)范围三减碳的关键重要性

王秭着重凸显了范围三减碳对于实现碳中和的关键重要性。范围三减碳是指企业在其价值链中,通过影响上下游企业的碳排放,实现自身的碳减排目标。她指出,物流企业的范围三碳排放占比较大,因此必须加强与上下游企业的合作,共同推动范围三减碳。她以京东物流为例,介绍了京东物流在范围三减碳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如与供应商合作推广绿色包装、与合作伙伴共同优化物流配送路线等。这些措施不仅减少了京东物流的碳排放,还带动了上下游企业的绿色发展。

(三)“共享碳减排”的分配原则

王秭提出了“共享碳减排”的分配原则。她指出,碳减排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各国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在碳减排过程中,应该建立一个公平、合理的分配机制,让各方都能够分享碳减排的成果。她以京东物流为例,介绍了京东物流在“共享碳减排”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如与供应商合作建立碳减排基金、与合作伙伴共同开展碳减排项目等。这些措施不仅促进了碳减排的实现,还增强了各方的合作意愿和动力。

(四)从数据管理向数据治理的视角

王秭从数据管理向数据治理的视角,详细介绍了京东物流当前所采取的一系列碳减排举措。她指出,数据是实现碳减排的重要基础,只有通过对数据的有效管理和治理,才能实现碳减排的目标。她以京东物流为例,介绍了京东物流在数据管理和治理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如建立碳排放监测系统、开展碳足迹核算、制定碳减排目标等。这些措施不仅提高了京东物流的碳减排管理水平,还为其他企业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二、陈宁宁 济南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山东物流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黄河流域智慧绿色物流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

演讲题目:推动黄河流域物流产业智慧化绿色化发展的战略选择与实现路径

(一)交通运输行业碳排放现状

陈宁宁阐述了当下交通运输行业碳排放居高不下的现状。她指出,交通运输行业是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大户,其碳排放占全球碳排放的比重较大。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交通运输行业的规模不断扩大,碳排放也在不断增加。她以黄河流域为例,介绍了黄河流域交通运输行业的碳排放现状,指出黄河流域交通运输行业的碳排放问题较为突出,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二)数字科技赋能绿色转型

陈宁宁期望借助数字化、智能化、标准化技术,以数字科技赋能推动节能减排以及物流产业的绿色转型。她指出,数字科技是推动物流产业绿色转型的重要力量,只有通过数字科技的应用,才能实现物流产业的节能减排和绿色发展。她以黄河流域为例,介绍了黄河流域物流产业在数字科技赋能方面的现状和问题,指出黄河流域物流产业在数字科技应用方面还存在不足,需要加强数字科技的研发和应用。

(三)具体建议

陈宁宁还从产学研金服协调发展、完善法律法规、创新绿色物流运作模式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她指出,产学研金服协调发展是推动物流产业绿色转型的重要保障,只有通过产学研金服的协同合作,才能实现物流产业的创新发展。她建议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加强合作,共同推动物流产业的绿色转型。同时,她还建议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对物流行业的监管,规范物流企业的行为。此外,她还建议创新绿色物流运作模式,推广绿色包装、绿色运输、绿色仓储等绿色物流技术,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三、郑荣志 河北国融新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

演讲题目:物流绿色包装研发、推广

(一)数字科技赋能的重要作用

郑荣志强调了数字科技赋能在推动节能减排以及物流业绿色转型中的重要作用。他指出,数字科技是推动物流业绿色转型的重要力量,只有通过数字科技的应用,才能实现物流业的节能减排和绿色发展。他以国融新材料为例,介绍了国融新材料在数字科技赋能方面的现状和问题,指出国融新材料在数字科技应用方面还存在不足,需要加强数字科技的研发和应用。

(二)前沿材料应用和科技研究方向

郑荣志介绍了国融新材料最新的前沿材料应用和科技研究方向。他指出,国融新材料致力于打造绿色、安全的包装材料,通过不断的研发和创新,推出了一系列高性能、环保的包装材料。他以国融新材料的可降解包装材料为例,介绍了可降解包装材料的特点和优势,指出可降解包装材料是未来包装材料的发展方向。

(三)打造绿色、安全的包装材料

郑荣志强调了打造绿色、安全的包装材料的重要性。他指出,包装材料是物流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和性能直接影响到物流效率和环境质量。他以国融新材料为例,介绍了国融新材料在打造绿色、安全的包装材料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如采用环保材料、优化生产工艺、加强质量检测等。这些措施不仅提高了包装材料的质量和性能,还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四、郝皓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教授、博导、中国物流学会兼职副会长、ISO/TC297国内召集人兼专家组组长

演讲题目:可持续供应链背景下物流ESG绩效评价与实践

(一)ESG的历史与起源

郝皓介绍了ESG的历史与起源。他指出,ESG理念最早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社会责任投资运动,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问题的日益严重,ESG理念逐渐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他介绍了ESG理念的发展历程,指出ESG理念已经成为全球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导原则。

(二)国际ESG的发展现状

郝皓阐述了国际ESG的发展现状。他指出,目前,国际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将ESG因素纳入企业的决策和运营过程中,通过加强ESG管理,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他介绍了国际上一些知名企业在ESG管理方面的经验和做法,指出这些企业通过制定ESG战略、加强ESG信息披露、开展ESG绩效评估等措施,实现了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三)ESG的丰富内涵

郝皓重点强调了ESG的丰富内涵。他指出,ESG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包括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三个方面。环境方面主要涉及企业的环境保护、资源利用、气候变化等问题;社会方面主要涉及企业的社会责任、员工权益、消费者权益等问题;公司治理方面主要涉及企业的治理结构、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等问题。他指出,ESG理念的核心是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只有通过加强ESG管理,才能实现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四)ESG与联合国“全球契约十项原则”和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对应关系

郝皓指出,ESG与联合国“全球契约十项原则”和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之间存在对应关系。他介绍了联合国“全球契约十项原则”和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内容,指出ESG理念与联合国“全球契约十项原则”和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理念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全球的可持续发展。他指出,企业在加强ESG管理的过程中,应该积极响应联合国“全球契约十项原则”和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要求,为实现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五)当前国际机构ESG评级机构和指标体系的不足之处

郝皓从企业推动ESG信息披露的外部驱动因素和内部驱动因素出发,指出当前国际机构ESG评级机构和指标体系的不足之处。他指出,当前国际机构ESG评级机构和指标体系存在着评价标准不统一、评价方法不科学、评价结果不客观等问题。他建议企业在加强ESG管理的过程中,应该建立自己的ESG评价体系,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ESG评价指标,提高ESG评价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五、侯海云 鞍山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教授研究员级高级经济师

演讲题目:企业绿色物流实践及绿色物流标准化研究

(一)企业绿色物流实践背景

侯海云介绍了当前企业绿色物流实践的背景。他指出,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全球各国共同关注的问题。物流行业作为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大户,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减少碳排放,实现绿色发展。他介绍了鞍钢集团在绿色物流方面的实践背景,指出鞍钢集团作为我国重要的钢铁企业,一直致力于推动绿色发展,加强绿色物流建设是鞍钢集团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

(二)鞍钢集团的行动计划和发展时间表

侯海云介绍了鞍钢集团的行动计划和发展时间表。他指出,鞍钢集团在绿色物流方面制定了详细的行动计划和发展时间表,明确了各个阶段的目标和任务。他介绍了鞍钢集团在绿色物流方面的具体措施,如推广新能源物流车、优化物流配送路线、加强物流信息化建设等。这些措施不仅减少了鞍钢集团的碳排放,还提高了物流效率,降低了物流成本。

(三)鞍钢绿色物流五大路径

侯海云从鞍钢绿色物流五大路径着手,对低碳物流装备技术、智慧仓储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和具体的建议。他指出,鞍钢绿色物流五大路径包括优化物流网络、推广新能源物流车、加强物流信息化建设、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他建议鞍钢集团在加强绿色物流建设的过程中,应该从这五个方面入手,采取有效措施,推动绿色物流的发展。同时,他还建议鞍钢集团加强低碳物流装备技术和智慧仓储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提高物流装备的智能化水平和仓储管理的效率。

(根据速记整理,未经本人审阅,转载请注明作者和来源中国物流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