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产学研结合工作会展播】韩成果:广东科技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科产教融合实践与思考
来源: 时间:2024/6/19 9:34:52 作者:

——在2024年(第十六届)物流领域产学研结合工作会上的演讲(摘要)

广东科技学院冷链产业学院执行院长 韩成果

(2024年5月13日 江苏·扬州)

非常感谢中国物流学会提供的分享平台,7年前我第一次以企业的身份参加学会的会议,3年前我想将自己20多年在物流和供应链企业的实践经验分享到教育,为行业、孩子们多一些贡献,于是就进入大学,从事产学研方面的工作。

本报告从分别从冷链产业学院和企业角度对人才需求进行思考,与广大在座同仁分享如何在高校、企业做产学研结合,如何能够将学生培养和校企合作落到实处。

第一,很多人都问广东科技学院在哪里,它在粤港澳大湾区东莞市。东莞到香港、广州、深圳、澳门的距离相当,处于大湾区的几何中心,这所学校目前在校生接近4万人,是应用创新型的本科院校,属于民办大学。物流管理专业2004年起设在管理学院。冷链产业学院不是实体的产业学院,它和物流管理专业是一套人马、两块牌子,是物流管理专业产教融合的着力点。同时,广东科技学院和顺丰集团联合建立了广东省科产教融合实践教学基地,每年毕业约700名物流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每年开设约15个物流管理专业的班级。为这700名孩子传输扎实的专业知识,把他们培养好,帮助他们毕业后顺利就业,让他们找到好工作,是我们最核心的目标。

冷链产业学院的重点工作是产学研结合,在座大咖、各位高校老师都是这方面的科研专家。我在企业工作了25年,最近三年才进入学校,所以我理解大学老师的第一个任务就是站稳课堂,把人才培养好。第二,做科研。第三,回报产业、回报社会。

在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方面,我们坚持的原则是:大一启蒙,大二入门,大三入行,大四上学期入模,大四下学期毕业即上岗,如下图所示:

图1 围绕企业岗位需求教学改革和实践落地路径图

冷链产业学院采用“3+1”产业班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这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安排,产业班的学生们在大四上半学期都去企业实习,不在学校上课。例如:大三有10个班约700百人,从中挑选出100人到顺丰、京东这些知名的物流企业实习锻炼一个学期,如果双方觉得满意,下学期继续实习,毕业后就直接留在企业工作。这种模式从大学前三年的物流见习、专业课学习、市场调查入行,一直到大学第四年产业班全部贯穿。根据我在企业里的工作经验,我们想通过20-30分钟的时长去面试挑选到适合物流企业的学生是不太容易的,但是通过6个月(一个学期的实习)肯定能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找到能够适应企业管理、企业文化和企业发展的员工。

以顺丰为例,2020年5月,广东科技学院与顺丰快递合作第一期产业班,2021年5月份和顺丰冷运合作产业班,2022年8月和顺丰国际合作进行深港无缝通关研究,2023年3月份双方联合建设科产教融合实践教学基地获得广东省教育厅立项批准。广东科技学院和顺丰集团的合作真正做到全面覆盖产、学、研三个方面。

以下提供部分产业班的就业和薪酬数据来说明广东科技学院产学研结合工作的实施效果,产业班三年累计有161名大三学生直接进入顺丰、京东、希音等知名企业工作,其中82%的学生目前依然在职,三年来累计离职率低于20%。他们的薪酬比普通大学生高出30%。他们在还没有毕业时,如大四上半学期,从企业实习的过程中,获得企业给出的实习工资就已经达到5500元。

2025年5月顺丰产业班宣导会的现场情况如图2所示,今年有36名产业班学生进入顺丰速运和顺丰冷运,去年有50名大三学生加入产业班,同时还有约50名大四毕业班的学生,总计大概100人通过冷链产业学院进入到企业。横向课题科研方面去年有80万横向课题,都是和东莞、深圳企业合作,一方面能够增强教师社会实践科研能力,还能增加老师收入,同时还申请了一些专利。我们和顺丰科技、泰洲科技等公司联合申请了广东省和中国物流学会的课题。课题研究成果应用于物流行业,获得深圳市政府以及行业的认可。我们和顺丰冷链、广东省物流协会、华南农业大学等单位联合成立了粤港澳冷链产教融合共同体。

图2 2025年顺丰产业班宣导会现场

我们换一个角度讲,企业对物流人才、冷链人才需求是什么,这是和顺丰共同制定的培养计划,大四上学期6个月,究竟怎么培养孩子,为什么孩子毕业之后到企业不能直接上岗,首先有10天企业入职集训,实际上可以前置到大三下半学期在大学进行,有6个月的基层岗位历练,我们放到大四上半学期,然后还有组长、主管B角三个月的储备期,我们放在大四下半学期,如图3所示。我们的学生可以做到毕业即上岗,毕业即转正,比别的学校毕业生提前一年晋升,我觉得这种产学研结合模式蛮好的,对学生有利,对企业有利。我觉得双向选择的过程是让企业和学生更加知道对方想要什么。

3 顺丰冷链新入职物流本科生的学习地图和培养 计划

我们在课程设计方面的方案改革如图4所示,企业花10天的前来培训一张白纸的学生,如何将这10天的课程融入到物流专业的课程设计方案中。我们要怎么设计教学内同,让学生对企业里的实操提前了解。

图4 改革后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图

我在做企业负责人时期也在思考大学生职业发展的三个阶段,怎么让他们在未来成为物流供应链领域的骨干人才,首先要度过三年基层期。我们一直谈学生基层期毕业后的修炼吃苦加思考,什么叫吃苦,首先看能不能熬过6个月产业班的实习期。现在物流,我看到有些重点高校物流专业都取消或者改名字了,例如修改为采购或者大数据专业。但基层的物流工作还是要有人做的,站点的经理还是要有人的,仓库的主管还是要有人的,我们要让本科生、大专生能够把中层基层的主管夯实基础,所以让他们去熟悉现场作业,让他们动脑筋,我觉得这是让基层管理人员提升专业素质和管理水平的保障。

企业参与人才培养、专业课程建设、教材编撰的相关经验也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们制定整个课程计划时邀请企业的人和我们一起制定课程计划。我们物流管理专业有39名专职老师,同时还有22名企业兼职导师,这些企业导师是需要到学校来指导学生论文上课,例如有位企业导师刚从美国回来,他所在企业主要做冷链物流相关温控设备,给学生们做讲座,分享美国的冷链和中国冷链的最新对比,同时捐赠一些最新的冷链设备,展示如何进行全链路温度的跟踪和检测,学校老师和企业导师联合指导在顺丰、京东这些产业班学生的毕业论文,题目就是他们现场遇到的问题,解决问题所做的事情。每年毕业论文里有40%的优秀论文来至产业班的学生,就是因为他们有现场实践经验,论文写的很真实,理论联系实际,有血有肉。

我们和企业联合编写教材。我们产业班的孩子去京东、顺丰实习,专业老师都会带队,学院规定每个月专业老师到现场指导学生,和企业交流学生们的学习和工作表现。这是学校师资队伍对基地,还有对学生教学支撑的保障,例如学生的考评,全部是由企业导师和专业老师一起打分,因为大四上半年不上课,怎么给他学分?企业导师负责打的分置换成学分,如果在企业里表现不好,一方面会被扣工资,另外学分没有,所以学生要把6个月坚持下来完成。

最近两年我们思考科产教融合方面的突破,我们广科还处于起步阶段,思考的突破两方面:第一是模式的复制,除了京东、顺丰这些龙头,去年又发展希音、拼多多两家跨境电商的头部企业做为校企合作伙伴。第二,增加产教融合建设的资源投入,我们非常羡慕北京物资学院投入巨资建设产业学院,我们现在还没达到那一步,但我们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第三,我们希望把产业学院实体化,广东科技学院4万名师生,每年收派件量370万,把这370万件收派件作为实体化的基础工作,在学校由学生和企业员工联合的方式运作起来,建立校园快件共同配送中心,推动共同配送服务中心变成校内实习基地,方便学生就近实习和实训。

我们也会继续发挥在大湾区的优势,因为大湾区经济非常发达,有很多产学研合作机会,我们广东科技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将更多参与到“企业出题、学校揭榜”的活动,参与到大湾区的经济建设里。

谢谢大家!

(根据速记整理,未经本人审阅,转载请注明作者和来源中国物流学会。)